火狐app体育
火狐app体育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服务热线:0755 28160800
地址:中国 深圳市 宝安区石岩
      街道水田社区第二工业区
业务直线电话:
(86)0755-28160800
(86)0755-29839665
(86)0755-29839692
业务传真:(86)755 2344-2951
前台电话:(86)0755-29839341 
前台传真:(86)755-2983-9345
邮箱:ytsales@www.ylwsw.com

火狐app体育: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4-05-04 07:36:33 来源:火狐app体育下载 作者:火狐IM体育 浏览次数:4433 [返回]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的通知

  现将《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线日

  为深入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制定《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简称“产业链现代化‘1269’行动计划”)。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按照省委决策部署,统筹发展与安全,以优势主导产业链为重点,以高效实施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强化布局协同、龙头引育、创新引领、链群融合、要素聚焦,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慢慢地加强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加快构建以数字化的经济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到2026年,力争实现产业链现代化“1269”目标,即: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装备制造、新能源、石化化工、建材、钢铁、航空、食品、纺织服装、医药、现代家具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全方面提升,打造电子信息、铜基新材料、锂电和光伏新能源、钨和稀土金属新材料、航空、炼化一体化和化工新材料6个总实力和竞争力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全省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统筹制造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取得明显成效。

  ——坚持创新引领、安全发展。深化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链价值链迈向中高端。提升重要领域关键技术、关键产品自给能力,增强发展安全性。

  ——坚持链群融合、扬长补短。坚持以链壮群、以群强链,促进链内、链间、链群协同发展。立足比较优势,聚焦短板弱项,系统推进强基础、固优势、补短板、锻长板,畅通产业链循环。

  ——坚持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一链一策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促进产业链能级整体提升。聚焦若干重点领域实施攻坚,积极推动一批优势细分产业链实现突破。

  (一)12条重点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链。坚持整机和终端产品与基础材料、元器件联动,硬件制造、软件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一体发展,促进价值链向中高端延伸,聚力发展移动智能终端、半导体照明、汽车电子、虚拟现实(VR)、印制电路板(PCB)等细分产业链,培育集成电路等先导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2万亿元。

  有色金属产业链。坚持智能化、低碳化、集群化方向,前端强化矿产资源战略保供、中端提升冶炼和再生金属回收利用等工艺技术水平、后端延伸提升精深加工能力,逐渐增强战略资源保供和高效化利用,聚力发展铜、钨、稀土等细分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万亿元。

  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坚持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方向,强化整车、整机与材料、零部件协同,创新引领与应用牵引并重,聚力发展汽车、电线电缆等细分产业链。鼓励各个地区依托产业基础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培育数字控制机床、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8000亿元。

  新能源产业链。坚持多元互补、有序开发,逐步优化产业链布局,强化资源战略保障,提升资源绿色供给、综合利用水平,有序推动产能放大,聚力发展锂电、光伏等细分产业链,培育氢能、钠离子电池和其他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7000亿元。

  石化化工产业链。强化规划引导、合理地布局、安全发展,坚持产品高端化、资源节约化、生产清洁化、制造智能化,积极地推进炼化一体化延伸,聚力发展石油化学工业、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氯碱深加工等细分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4500亿元。

  建材产业链。坚持绿色化、高端化、多元化、集群化方向,强化与建筑、装配、装饰等中下游应用端联动协同,聚力发展水泥、建筑陶瓷、玻纤等细分产业链,培育绿色建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新兴成长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4500亿元。

  钢铁产业链。坚持高端化、低碳化、数字化方向,着力强化资源战略保供,优化物流渠道,推进工艺装备升级,实现绿色低碳高效发展,进一步调优产品结构,聚力发展优特钢,积极拓展钢铁制品。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3500亿元。

  航空产业链。坚持先进的技术融合转化,强化整机、发动机、关键材料和核心零部件联动发展,聚力发展教练机及直升机、民机、无人机等细致划分领域,协同提升航空服务、运输和临空经济发展,着力构建制造、运输、服务、临空经济“四位一体”产业体系。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500亿元。

  食品产业链。坚持绿色、安全、健康、便利方向,强化种养、加工、仓储配送联动,聚力发展肉制品、禽畜制品、地方特色食品、预制菜等细分产业链,鼓励各个地区依托产业基础和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打造细致划分领域特色优势产业链。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000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链。坚持科技、时尚、绿色发展趋势,以产业承接、自主创新、数字转型、品牌建设为发力点,聚力发展服装、棉纺、化纤、产业用纺织品等细分产业链,支持各地细致划分领域特色产业链升级发展。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600亿元。

  医药产业链。坚持药品与医疗器械全产业链布局、项目招引与孵化培育并重,支持重点区域创建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强化产医互动,提升服务效率,聚力发展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医疗器械等细分产业链,构建“医药+”融合发展格局。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500亿元。

  现代家具产业链。坚持高端化、智能化、品牌化、融合化方向,推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聚力发展实木家具、金属家具、教育装备(校具)等细分产业链,支持南康家具产业集群加快向现代家居延伸。到2026年,全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000亿元。

  (二)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南昌、吉安、赣州、九江等为主阵地,充分的发挥京九电子信息产业带的集聚带动效用,提升南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光电及通信、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光电、吉安电子信息和信丰数字视听等产业集群水平,支持上饶、宜春、新余、萍乡等地特色细致划分领域产业集群融合发展,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区域产业协作,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着力打造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

  铜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以鹰潭为核心,上饶、抚州、赣州、南昌等为主阵地,逐渐增强“世界铜都”品牌影响力和带动力,提升鹰潭市余江区、贵溪市、鹰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饶市广信区、横峰县、铅山县,抚州市东乡区、临川区、金溪县,赣州市瑞金市等地铜冶炼及加工、铜基新材料制造、铜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等环节和领域技术工艺水平和集群能级,引导产业集群协作融合、一体发展,着力打造以鹰潭为核心,区域优势竞合、协同联动的国家级铜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

  锂电和光伏新能源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宜春、新余、上饶等为主阵地,壮大宜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新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锂电和上饶经济技术开发区光伏等产业集群规模实力,积极培育沪昆新能源产业带,增强集聚效用,带动赣州、南昌、九江、抚州、吉安等地细分领域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做精做强,促进新能源制造、应用和储能一体化发展,构建多元化新能源产业格局,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锂电和光伏新能源先进制造业集群。

  钨和稀土金属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以赣州、九江为核心,联动南昌、宜春、吉安等地,以推进赣州国家级稀土新材料及应用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牵引,逐步提升龙南、大余、崇义、修水、武宁、靖安、吉安、赣县、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水平,打响“中国稀金谷”品牌,着力打造赣州、九江“双核”引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钨和稀土金属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

  航空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南昌、景德镇为核心,联动吉安、宜春、九江、上饶、赣州等地,用好国家航空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低空空域开放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重点项目布局,抢占产业新赛道,深度参与全球航空制造业分工合作,快速推进南昌航空城、景德镇航空小镇等平台建设,着力打造南昌、景德镇“双核”引领,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力的航空先进制造业集群。

  炼化一体化和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以九江、景德镇等为主阵地,联动赣州、宜春、抚州、吉安、上饶等地,支持九江培育千亿级炼化一体化产业集群,提升永修有机硅、乐平精细化工、新干盐化工、会昌氟盐化工等产业集群能级,推动化工新材料企业集聚发展,着力打造炼化一体化和化工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

  (一)实施产业链链长制升级行动,推动链长制协同高效运转。进一步健全产业链链长制运行机制,省级层面由省政府省长担任总链长,省政府其他省级领导担任各重点产业链链长,探索推行“链长+”“链主+”工作模式。推行“链长+链主”工作模式,建立链长与链主常态化互动机制,支持链主企业未来的发展;链主企业带动产业链发展,联动链上企业及时向链长反映重大发展诉求。推行“链长+园区”工作模式,链长指导市、县、园区融入全省产业链布局,研究制定针对性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市、县、园区集中资源力量推进本区域产业链项目建设、企业培育、招商引资、补链强链,打造产业集群。推行“链主+基金”工作模式,组建省产业链发展基金,开展基金大招商、招大商;探索建立“产业链+链主企业+产业基金”运作机制,鼓励链主企业强化资本带动,引领产业链提能升级。推行“链主+平台”工作模式,支持链主企业联动链上企业完善技术、服务等平台体系,推动各类产业链创新机构和平台市场化运营,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链。

  (二)实施规划布局引领行动,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落实全省区域发展的策略,加强全省产业链研究,推动各地依托产业基础、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发展特点,明确产业链发展主阵地、协作区功能定位,制定实施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举措。深化园区管理制度改革,强化发展实体经济主责主业,进一步聚焦主导产业和首位产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强化区域分工和优势互补,推动具有产业链上下游和周边配套协作关系的市、县、园区一体化定位、差异化发展,打造一批跨区域的产业集群,积极创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三)实施龙头骨干企业引育行动,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强化招大引强,动态优化更新产业链“四图五清单”,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行业100强和有名的公司,积极招引“高大上”“链群配”项目,培育产业链群。建立重点培育清单,一企一策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链主企业。健全完善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培育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专业化“小巨人”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以及“独角兽”“瞪羚”企业,提升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深入实施“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支持优质企业加快上市。鼓励中小微企业融入龙头和链主企业协作配套链条,形成产业链企业协作共同体。

  (四)实施创新引领行动,推动产业链迈向中高端。实施产业链协同创新工程,围绕12条重点产业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推动产业链科学技术创新联合体发挥作用、协同攻关,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促进一批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业化。实施产业链数字赋能行动,分类推进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园区数字化转型,支持建设产业大脑。全力发展工业设计、检验测试、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业,培育服务型制造业态,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促进产业链绿色发展,强化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大力开发和推广绿色低碳工艺、技术、装备和材料,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培育绿色供应链,构建绿色制造体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支持企业运用安全工艺、技术、装备,提高本质安全水平。

  (五)实施产业链融合发展行动,促进产业链群协同发展。推进产业链集群化发展,围绕12条重点产业链,引进和培育链主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打造一批细分领域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推进产业集群链式化发展,梳理编制集群产业链图谱,一群一策畅通集群内部产业链微循环。深化产业链链间协作,建立健全线上线下常态化对接机制,每年组织并且开展一批产销、产用、产融、人才、技术等对接活动,推动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钢铁等原材料类产业链与装备制造、消费品和电子信息等中后端应用类产业链融合。融入全国、全球产业链布局分工,深化开放合作,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探索建立关键重要领域备份系统。

  (六)实施资源要素精准聚焦行动,优化产业链发展生态。强化政策聚焦,各地、各部门要围绕产业链现代化“1269”行动计划,制定实施财政、税收、教育、科技、金融、就业创业、人才引育等支持措施。强化要素聚焦,综合运用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指数、产业链现代化指数、产业集群先进性指数和企业“亩均论英雄”等评价结果,合理配置资金、土地、水、电、气、环境容量等资源要素。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持续推进“赣服通”“赣政通”迭代升级,落实“一网选中介”,降低企业制度易成本。完善惠企长效机制,发挥省领导联点、驻企特派员等机制作用,积极帮扶服务企业,协调处理问题困难。发挥各类行业组织作用,促进产业链自主发展、规范发展。

  省工业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产业链推进工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负责链长制工作的组织协调,牵头推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抓紧研究建立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发展工作成效考核评价体系,编制发布制造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指数、产业链现代化指数和产业集群先进性指数等评价指数体系。省直有关部门要把链长制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重要范畴,省统计局要研究建立产业链统计监测体系,各地要建立相应的产业链推进工作机制,树立“全省一盘棋”意识,形成抓产业链现代化建设的合力。各地、各部门要将支持产业链发展工作成效纳入本地、本领域年度考核范围。加大对推进产业链发展特色典型经验案例的发掘和宣传推广力度,营造抓产业链、抓制造业的共识和氛围。

  附件:1. 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链现代化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

  行动方案(2023-2026年)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工作思路。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培育产业新动能为核心,以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为抓手,深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和强链补链延链工程,强化智能终端对全产业链的拉动作用,提升电子元器件等配套能力,逐步推动电子信息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为做强做优数字化的经济和建设新兴工业强省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

  (二)主要目标。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26年,全省电子信息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2万亿元,继续保持全国前列、中部领先优势,力争移动智能终端产业达到4000亿元、半导体照明产业达到1500亿元、VR及相关产业达到1500亿元、汽车电子产业达到1200亿元、印制电路板产业达到800亿元。力争规上企业达2500家,其中,年主营收入超100亿元的20家左右、超50亿元的50家左右、超20亿元的100家左右。

  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在智能终端、半导体照明等产业链重点领域,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承担一批省部级研发和产业化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深度参与制定一批国家及国际行业标准,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产业孵化方面取得一批显著成果。

  集群水准不断提高。力争省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达到30个、集群营收占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营收比重突破80%。力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超1000亿元的3个,超500亿元的5个,国家级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零的突破。

  (一)移动智能终端。引导突破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多技术融合的移动智能终端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支持新型触控模组、新一代声学传感器、生物识别元器件、精密结构件、柔性组件等技术突破和应用。第五代移动通信(5G)智能手机方面。布局5G相关产业,提升5G射频器件、5G基带生产。拓展触控屏模组、摄像头模组、电池模组、主板及系统级芯片、声学元件和结构件等手机公司制作规模,加大培育特色终端品牌,提高江西终端品牌影响力。把握产业高质量发展方向,布局一批屏幕发声、屏下摄像头等新一代手机视听技术,在未来手机发展中抢先布局。智能耳机方面。布局真正无线立体声耳机产业链关键技术,突破集成式麦克风、压电式麦克风等新一代声学技术,打造麦克风阵列,实现声源的定向采集和分析。发展扬声器防水技术,突破碳纤维纳米涂层材料的复合振膜以及扬声器结构设计等关键技术,降低防水扬声器的成本,提高自身产品附加值。智能手表方面。针对智能手表展开上游电子配件的生产布局,推动龙头企业针对智能手表进行技术适配,生产相关显示屏幕、声学麦克风喇叭、光学摄像头等,推动省内相关原型设计制造企业拓展品牌厂商智能手表供应链。

  (二)半导体照明(LED)。推动在硅衬底蓝光、硅衬底绿光、硅衬底黄光、硅衬底紫光等LED外延与芯片制造技术研发,保持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LED外延片和芯片方面。围绕LED关键技术,着力推动硅衬底原创技术成果转化,持续研发硅衬底LED技术,强化知识产权布局,抢占行业话语权。LED封装测试方面。重点研发芯片级封装技术、功率型封装技术、多基色无荧光粉封装技术、直接镀铜基板、陶瓷基板技术等,以及封装设备产品、荧光粉、引线等配套产品。LED应用方面。面向新能源汽车需求发展LED照明、大功率LED照明、显示屏灯珠、手机闪光灯等移动照明产品,鼓励发展紫外灯、深紫外灯、红外灯等特种照明,培育无荧光粉智慧健康照明产品,推动智慧路灯、灯丝灯等通用LED照明产品高端化发展。

  (三)汽车电子。车规级零部件方面。新能源动力系统领域,重点发展以功率半导体、功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效应晶体管、继电器等为代表的车规级零部件。加快推进汽车电子在新能源汽车中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动省内汽车电子企业扩大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的市场份额。智能传感器领域,重点支持车载摄像头等车载光学组件研发,发展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产品,突破可靠性设计、仿真模拟、信号处理、集成开发工具、嵌入式算法等传感器关键技术,大力发展传感器研发设计服务。车载电子方面。重点突破新型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全液晶仪表、中控屏、抬头显示(HUD)、增强现实抬头显示器(AR-HUD)、后排显示屏等产品,打造一芯多屏、多屏融合、多屏互动的解决方案。重点发展车载语音控制系统,突破上下文理解、多轮对话、主动交互、声源定位、窄波束、立体声回声消除等智能语音技术。发展面向行车特定环境下降噪、声源定位等多功能麦克风等重点产品。系统解决方案方面。面向分布式实时操作系统(QNX)、自由开源操作系统(Linux)(含Android)和嵌入式微型操作系统(WinCE)等车载操作系统,前瞻布局自动驾驶系统键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环境感知、车辆智能算法、路径规划决策、车辆运动控制等算法。研发基于自主车载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重点发展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高精度地图定位、单车人场景。打造国家级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区、先导区,推动无入驾驶、无人配送、智慧物流、机场及园区无人接驳等特色化应用。

  (四)VR。硬件制造方面。重点提高视觉传感、体感识别、眼球追踪、触觉反馈等技术,发展面向普及型消费领域的多形态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终端及显示系统,开发新型、便宜、性能优良的数据手套、数据衣服、操纵杆、触/力觉反馈装置、三维位置传感器和三维声音产生器等交互设备。内容制作方面。研发快速建模技术、实时三维图像生成等技术,突破图像图形的核心算法、与各类外设的交互算法、兼容各类游戏引擎等软件算法,开发面向消费的游戏、视频、直播等内容,重点研发面向教育、医疗、工业、文旅等领域的VR内容。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方面。重点突破各行业VR产品之间碎片化、互联互通、系统兼容的问题,根据行业成套解决方案设计、整合VR产品,发展面向医疗、教育、家电等行业的互联互通、兼容、成套的VR产品。服务平台搭建方面。着力构筑大数据和虚拟现实相结合的智能服务云平台,丰富VR产品、内容供给。建设标准化、专业化的VR产品测试平台,开展VR软硬件内容产品测试、验证和认证工作。

  (五)PCB。PCB关键技术方面。着力突破封装基板载板、柔性及刚柔结合PCB、高密度互连板(HDI)、特种PCB、发光二极管/液晶显示器用PCB等高端产品技术瓶颈,推动发展芯片及组件埋嵌技术、直接激光影像技术、印刷生产技术、喷墨打印技术,微孔径/微孔环的激光钻孔技术等先进工艺技术,实现高密度、高精度、高性能、小型化及薄型化的产品整合组装技术。PCB行业应用产品方面。面向通信设备需求,提升多层板产品规模和质量,同时布局采用高频高速材料,生产多层导电图形芯板压合的高多层电路板;面向卫星通信、微波传输等领域,研发以聚四氯乙烯等高频材料为基础的高频微波板材。面向5G汽车自动驾驶场景应用需求,发展挠性板、刚挠结合板。PCB相关配套产品方面。发展高熔点、高耐热板材;高频、无卤无锑的阻燃型覆铜板;开发新型金属基板、陶瓷基板、复合基板,加快薄型电子玻纤布产业化;进行PCB清洁生产技术研究,突破废液再生循环技术。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融通资金链,畅通人才链,提升政策链,着力构建和优化“五链”融合的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一)提升产业链创新能力。推进复合半导体江西省实验室、硅衬底半导体照明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通讯终端研究院、物联网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动规上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协同创新,结合产业发展需求,依托产业链链主企业和单位牵头的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重点开展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和跨行业融合性技术研发,推进产业链高端化智能化,提升产业链产品附加值。深入实施省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提高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效率,加快把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二)培育产业链重点企业。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围绕移动智能终端、LED、物联网等重点领域,帮助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级重大专项、试点示范等扶持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向千亿级标志性领军企业迈进,在全国打响品牌知名度。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上市、战略投资、兼并重组等方式,加大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京津冀等电子信息产业高端集聚区的战略布局,打造具备全球影响力的集团企业。培育壮大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小巨人”企业,与做优做强电子信息产业链相结合,鼓励链主企业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放市场、创新、资金、数据等要素资源。鼓励“小巨人”企业在省内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板”挂牌展示。

  (三)推动产业链赋能升级。实施《江西省电子信息产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3-2025年)》(赣工信电子字〔2023〕82号),紧扣生产制造、运营管理、研发设计等数字化转型关键环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质降本增效为核心,以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为着力点,实施数字化基础培育行动、数字化赋能提升行动、产业集群发展提升行动、数字化典型案例推广行动,鼓励企业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生产设备、工艺流程、经营管理进行智能化改造,提升企业数据治理能力和数据资产管理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更好地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

  (四)加快产业链集群发展。充分发挥京九高铁“一轴”电子信息产业转移辐射力,提升南昌、吉安、赣州、九江“四城”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影响力,按照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要求,在宜春、上饶、鹰潭、萍乡、新余、抚州等地着重打造各具特色的电子信息主导产业,形成覆盖全省范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圈。通过做大规模效益、做强项目支撑、做好主导产业、做优公共服务、做实治理能力,持续推动省级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打造一批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省级5G特色产业基地。

  (五)强化产业链开放合作。积极抢抓国家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制造业有序转移、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等重大政策机遇和市场机遇,不断推进南昌、吉安等重点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建设,推动赣州市与深圳市、吉安市与东莞市对口合作取得明显成效。充分利用世界绿色发展投资贸易博览会、世界VR产业大会、世界赣商大会、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赣台经贸文化合作交流大会等平台,狠抓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组团式招商、资本招商,大力承接产业转移,下最大的功夫引进整机终端成品企业和项目,为产业发展不断积蓄新的增长点,增添发展后劲。组织开展移动智能终端产业省内供应链水平提升专项行动。聚焦光学材料、驱动电源、散热器等LED产业链缺链环节,下大力气打造和招引一批终端成品企业,实现下游应用端量质突破。

  (一)强化统筹推进。落实全省深化发展和改革双“一号工程”文件精神,充分发挥省电子信息产业链链长制统筹推动作用,推动各地、各部门找准定位,强化工作联动,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各设区市要强化对接配合,统筹协调推进支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二)强化政策保障。发挥省级现代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作用,强化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投融资支持。全面落实省降成本优环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等措施,完善电子信息制造业重大项目用地精准供给和优先保障机制,提升用能用工等保障水平。

  (三)强化人才支撑。支持高校联合重点企业、重点园区探索建立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和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培训长效机制,加强专业人才订单式培育,分批次大力培养电子信息类技能型和复合型人才。健全弹性引进人才机制,柔性引进高端电子信息领域人才。

  行动方案(2023-2026年)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省有色金属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工作思路。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把握“三新一高”战略导向,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全省优势有色金属初级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培育壮大有色金属新材料产业,推进数字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着力打造国家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加快提升我省有色金属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现向有色金属强省转变。

  (二)主要目标。到2026年,全省有色金属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突破1万亿元,初步建成国家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

  产业链优势进一步凸显。铜、钨、稀土等重点细分领域各培育1家具有生态主导力的产业链链主企业;力争培育5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鹰潭“世界铜都”和赣州“中国稀金谷”建设取得新突破,成为全省万亿有色产业集群核心区。

  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骨干企业全覆盖,培育3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建设3个省级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新材料产业营收占比达到全产业的30%。

  绿色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高。再生有色金属供应占比持续提升,重点品种单位能耗、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打造200个数字化矿山、车间和智能工厂,培育一批数字化创新人才。

  (一)铜产业链。打造以鹰潭为核心,区域优势竞合、协同联动的国家级铜基新材料先进制造业集群。鹰潭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铜冶炼基地、铜废旧原料再生利用基地、铜产品加工基地、铜产业信息化示范中心和铜商品交易中心;上饶依托德兴铜矿做好资源保障,以培育发展铜循环综合利用为发展趋势;抚州以铜精深加工为发展方向,建设铜产业高科技园区;南昌依托江铜产业园区,以新产品研发为主导,建设引领全国铜产业科技进步的铜精深加工基地及科技成果转化中心;赣州以瑞金为重点,打造废紫杂铜再生利用为主的铜基新材料加工基地。重点围绕“铜矿采选(废杂铜)—阴极铜—铜材”产业链,提高铜原料保障水平,满足电线电缆、漆包线、散热器、引线框架、覆铜板、锂电池—电机、变压器、空调、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铜消费产业链需求。着力发展各系列高频高速电路用低轮廓电解铜箔、微晶磷铜球、高挠曲柔性线路板用压延铜箔、超精细铜导线、电机用超微细异形截面漆包线、芯片引线框架、高频高速覆铜板、高端连接器用铜合金等先进铜产品。

  (二)钨产业链。打造赣州市、九江市为核心的钨产业集群。赣州市主要布局在大余县、崇义县、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赣县区境内,支持大中型钨矿山上部或深部勘查,建设万吨级钨冶炼项目,发展钨基新材料,进一步提高钨精深加工水平。九江市重点打造修水县、武宁县钨产业基地,加快推进大湖塘钨矿开发利用,重点发展硬质合金棒材、刀具与成套工具。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宜春市靖安县重点发展高性能涂层数控刀片和工具等钨深加工产品。重点围绕“钨矿采选—钨冶炼—钨丝、硬质合金—刀钻具、光伏用钨丝及军工产品等”产业链,巩固提升高纯仲钨酸铵、高纯钨粉和碳化钨粉、钨靶材等江西优势基础材料。重点发展超细(纳米)钨粉、碳化钨粉及高性能超细/纳米晶硬质合金;超粗钨粉、碳化钨粉及高性能超粗晶硬质合金;高性能特殊结构钨铜复合材料以及钨钽、钨铌、钨钼等钨基合金;具有特殊结构性能的高性能硬质合金、超大型硬质合金制品;高性能新型涂层硬质合金刀具;硬质合金喷焊粉;钨基高性能硬面材料;光伏用钨丝母线;高性能超硬刀具,高端硬质合金数控刀具等产品。

  (三)稀土产业链。打造“中国稀金谷”产业集群。全省稀土及应用项目重点布局在“中国稀金谷”范围内,其中赣州市赣县区重点发展稀土冶炼分离(含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稀土永磁材料及电机等产业。在赣州市赣县区、龙南市布局建设万吨级稀土原矿冶炼分离以及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示范线。吉安市主要发展稀土二次资源综合利用项目。重点围绕“稀土矿采选—稀土冶炼分离—稀土合金、高纯氧化物—稀土永磁等功能材料”产业链,满足永磁电机、空气净化、石油催化剂—机器人、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及军事工业等后端应用产业链需求。重点发展极端温度高速重载等苛刻工况的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高效节能寿命长的石油化工稀土催化材料,高性能高稳定性稀土储氢材料,高能量密度激发光源用稀土发光材料,大尺寸高质量稀土激光晶体等产品。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融通资金链,畅通人才链,提升政策链,着力构建和优化“五链”融合的产业发展良好环境。

  (一)强化创新驱动。1. 成立产业链发展联合体。由链主企业牵头,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骨干企业参与,成立铜、钨、稀土3个产业链发展联合体,促进联合体内企业在技术攻关、产销对接、资金融通、标准制定、企业管理、平台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深入合作,进一步理清产业发展方向、路径,制定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方向目录,实现各类资源的共建共享共用。

  优化产业链协同创新机制。发挥省级铜、稀土、超高温金属3个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作用,进一步聚焦有色金属产业关键共性和前沿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发展需求,更新发布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国内对标企业清单、国内优势研发团队清单、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清单、产业链创新发展问题清单等,提出产业链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方向。有关部门围绕联合体提出的攻关方向,集聚创新资源以“揭榜挂帅”等形式吸引多方力量进行联合攻关,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高效协同,在铜、稀土、先进合金材料等方面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3

  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围绕产业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支持一批有市场推广需求、有产业化前景、能转化为大规模生产能力的重点项目,加快重点产业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替代进口为目标,以中重稀土功能材料、铜基新材料、钨基高性能材料为重点,不断扩大以有色金属新材料和器件为主的应用产业规模。持续开展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工作,支持有色金属新材料产品生产与推广应用。

  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由产业链发展联合体提出产业链延链补链方向目录,地方政府依托目录实施产业链延链补链定向招商,强化精准招商、以商招商。重点面向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欧美日韩等地区,开展专题推介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引进落地一批重大项目。2

  推动产业链开放合作。鼓励企业有序参与境外资源开发,实现资源全球化配置,形成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的全球资源保障能力。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展会、电子商务等有色金属贸易推广活动,稳定优势产品出口规模,优化贸易结构,提高出口产品价值。鼓励企业开展跨国并购重组,获得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鼓励企业与境外优势企业、科研机构、人才团队在研发创新、标准制定、品牌建设、国际融资等领域开展高端合作,高效集聚全球创新要素。加强与国内重点区域和毗邻省份的产业合作,培育一批产业转移园区。

  培育龙头链主企业。实施龙头领航企业、链主企业培育计划,在重点细分领域培育1家市场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主体意愿度高的省级有色金属产业链链主企业。推进纵向一体化发展,鼓励上下游企业结成利益联合体,减少初级产品供求波动对产业链的冲击。2

  培育壮大链条企业。探索建立由链主企业牵头,产业链发展联合体、有关金融机构共同出资设立产业链发展基金。支持链主企业探索运用产业链发展基金等方式,引导铜产业及其配套企业向鹰潭“世界铜都”集聚,稀土产业及其配套企业向赣州“中国稀金谷”集聚,钨产业及其配套企业向赣州“中国稀金谷”和九江市集聚。3

  培育生产性服务企业。培育一批有色金属领域的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以及掌握核心技术的应用服务提供商,促进产业链服务型制造发展。

  推动产业集群建圈强链。强化产业集群产业链对接,促进上中下游企业协作配套、协同发展。建立产业链协作配套中小企业和关键产品清单,鼓励中小企业专注主业,实施技术、装备、工艺更新改造,全面提升产品、服务的质量性能和稳定性水平。支持龙头、链主企业开展供应商协作,释放协作配套产品和产能,鼓励链条企业进入供应链,构建形成稳定的协作服务关系,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一批核心关键的产品。定期组织产业链发展联合体对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产业发展支撑能力诊断工作。2

  支持实施产业链技术改造。发挥产业链发展联合体作用,由链主企业牵头,组织实施产业链企业协同技术改造,重点推进产业链企业数字化、绿色化、标准化改造。数字化方面,实施有色金属产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着力培育一批智能工厂(矿山)、数字化车间。绿色化方面,合理管控冶炼能耗增量,有序引导低效产能退出。发展和完善再生回收和综合利用体系,建立绿色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促进行业绿色安全发展。标准化方面,鼓励省内检验检测机构积极参与国家新材料测试评价平台行业中心、区域中心建设,推进全产业链标准化体系建设。

  强化政策协同发力。充分发挥链长制作用,积极用好产业、财政、税费、融资、要素保障等政策,引导各类政策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强化链主企业推进产业链发展的主导领航作用,以市场化机制提出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服务需求,在链长制领导下,统合“链长+链主”、“链长+园区”,以及高校校长、金融团长、专家团长等资源力量,协同实施相关政策,促进政策与产业链发展同向发力。2

  提升金融服务能级。发挥产业基金杠杆作用,引导各类社会资金聚焦企业创新活动。创新发展科技金融,建立省科技研发资金与引导基金、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等金融资本的联动机制,多渠道加大对产业链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强化金融团长助力产业链发展的服务功能,鼓励金融机构为产业链发展量身定制开发金融产品,大力支持实施“链主企业+链上企业”协同开展产业链技术改造。支持产业链优质企业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3

  优化产业人才供给。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支持省内高校加强科研流动站建设,利用先进制造学院学科优势与知名企业开展合作,联合培养专业人才。优化高校培养专业设置,提高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匹配度。加快建设现代先进铜产业学院,大力培育高级技工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和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创新实施“校企一体化”“订单式培养”,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对接。

  (一)加强组织领导。深入实施有色金属产业链链长制,加强全产业链发展谋划和工作落实。在铜、钨、稀土产业领域,构建充分调动链主企业、园区、产业基金、专业机构等多方积极性的协同联动工作机制,加快推动有色金属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省级工业发展专项(省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作用,推动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等政策落地见效。引导各类资源要素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增强产业链政策实施的整体效能。

  (三)优化发展环境。开展驻企特派员大走访行动,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加大帮扶企业力度。加强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的调度,定期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持续开展降成本、优环境各项活动,帮助企业减轻发展压力,努力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发展环境。

  (四)强化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加强对产业链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重点集群和重点项目成功经验的宣传报道,凝聚推动产业链发展的共识合力。发挥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第三方机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有色金属企业与国内外龙头企业、相关组织机构的交流合作,提升发展水平。

  行动方案(2023-2026年)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工作思路。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重大项目建设、企业梯次培育、园区创新提升、产业集群发展为抓手,聚焦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强化创新驱动、融合互动、绿色促动和开放带动,推进强链延链补链,提升链主企业核心功能,培育发展新动能,打造特色高端产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产业向质量效益转变,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快推动全省装备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新兴工业强省提供坚强支撑。

  (二)主要目标。到2026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8000亿元,其中,汽车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450亿元,建成“全国商用车高地”,电线电缆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2500亿元。产业基础能力加速提升,新增“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超过200家。

  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在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产品开发、工艺改进等领域取得新突破,新增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3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50家。

  产业集聚进一步提升。以链主为龙头,打造区域联动、产融结合的特色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其中,过500亿产业集群2个,过100亿产业集群10个。

  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3-5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培育20家以上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建设100个数字化车间与智能工厂,开发和推广一批数字化转型方案。

  (一)汽车产业。产业重点延伸发展纯电动商用车、纯电动特种车、智能网联汽车、高效内燃机、新能源汽车变速器、高性能动力电池、稀土永磁电机、车用大功率驱动电机、先进传感器、车载电子电气架构、车载终端、域控制器等新能源汽车领域,实现商用车电动化、乘用车规模化。围绕商用车、专用车、乘用车等领域,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在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基础良好的区域,突出地域发展特色,建设结构合理、配套完善、功能齐全的优势汽车产业集群。

  (二)电线电缆产业。产业重点延伸发展风电、光伏、机器人以及航空航天等新能源电缆、智能电缆以及特种电缆等高附加值产品。以南昌市、赣州市为重点区域,支持南昌市和赣州市瑞金市生产企业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依托省级瑞金电线电缆产业基地和南昌市电线电缆产业聚集优势,支持产品研制,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南昌市、赣州市瑞金市举办电线电缆领域品牌推介会,强化江西省品牌影响力。

  (三)数控机床产业。鼓励南昌市加大对数字化协同设计、精密及超精密机床的可靠性及精度保持技术、复杂型面和难加工材料高效加工及成形技术等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鼓励南昌市、吉安市加大对企业技术中心的支持力度,提升区域科技创新竞争力。围绕芯片、算法、通讯协议等环节,鼓励南昌市加大对人机交互编程、加工工艺数据库管理智能化、自适应控制和调节、远程监控和诊断等数控系统智能化技术开发支持力度,加快高档数控机床实现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远程维护等智能化功能。

  (四)机器人产业。围绕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整机—后市场”产业链条,鼓励南昌市、赣州市加大对伺服电机、减速器等短板环节的招商引资力度。鼓励九江市培育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支持九江市建设机器人产业基地,搭建机器人产业信息互通平台,加强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支持南昌市、赣州市大力发展工业机器人,建设高端智造科技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五)应急产业。推进应急产品高端化、智能化、系列化、成套化发展,重点发展高精度灾害监测预警与信息发布产品、特种交通应急保障产品、智能无人应急救援装备、重大消防救援产品等附加价值较高的应急产品。鼓励南昌市依托重点企业建立完善应急动力装备云平台、大型通信指挥移动平台等,加快发展应对突发事故的应急电源、负压救护车、应急指挥通信系统、安全监测系统等产品。鼓励萍乡市依托研发技术中心,与国内重点高校建立“产研互动”交流机制,重点突破矿山、隧道工程等成套高端装备的研发、生产。支持景德镇市加快研发及推广应用紧急救援、人员运输和空中侦察等领域航空应急装备。南昌市、九江市和新余市加快发展消防员防护装备、消防抢险救援装备等应急装备。

  (一)强化创新引领。1. 搭建科技创新平台。以链主对产业的技术需求为重点,支持建设省级汽车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瞄准前沿技术,深化产学研用联合创新,推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产业化技术之间的有效贯通。支持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企业,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导入研发团队和创新项目资源,提升产业技术研发能力。

  实施推广新模式。深化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相关政策实施,落实产品应用保险政策,构建创新链与产业链互促发展模式,鼓励有需求的主体采购技术转化、软件、零部件和整机产品,加快促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在装备制造业的推广应用。3

  开展产业链协同攻关。运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利用科技计划项目,引导产业链科技创新联合体及龙头企业自建的创新联盟,开展混合动力、电子电气架构、车联网与大数据、数字化协同设计、精密及超精密机床的精度保持、复杂型面加工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加快引进优强企业。依托省级产业集群着力引进一批知名度高、规模效应好、技术潜力大、发展前景广的大企业、大集团,吸引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安防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企业落户。2

  开展产业链精准招商。推动国内外知名公司及机构在我省设立先进装备研发中心与制造基地。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海西经济区,加大对附加值高的零部件头部企业招引力度,完善产业链条,提高产业基础能力。

  加快布局“新基建”。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工艺融合试点,推进装备制造业与物联网技术的联动发展,打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据,促进大数据产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2

  推进智能升级改造。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构建“研—供—产—销—服”全流程智能化体系,支持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工业互联网运营商开展生产线智能化诊断等服务,为企业出具个性化诊断报告,提升全行业智能化水平。

  培育壮大链主企业。选取具有核心竞争优势、带动作用明显的龙头企业作为链主企业,支持产品迭代升级,支持重大项目、基础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着力提升链主企业产品竞争力、研发能力、产业链整合能力。2

  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按照“产业集中、功能互补、土地集约、生态保护”的原则,统筹考虑工业园区的产业布局,用好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引导资源向高产项目、高产企业集聚,提升工业园区产业链关联度,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示范引领性的特色产业集群。

  提升金融服务能级。强化金融团长助力产业链发展的服务功能,鼓励金融机构为产业链发展量身定制开发金融产品,实施“链主企业+链上企业”协同开展产业链技术改造。2

  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有序引导现有骨干企业加快非核心业务的剥离,鼓励骨干企业依法依规通过企业并购、协议转让、联合重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整合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提升企业核心业务水平。3

  发挥资本市场作用。支持装备制造业创新企业实施企业上市“映山红行动”,鼓励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省内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引入资金,助推企业做大做强。

  (一)加强组织领导。持续推进产业链链长制,精准帮扶产业链协同发展,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困难问题,优化链长制工作推进体系、支撑服务体系、决策咨询体系、议事协调体系。统筹推进各设区市建立和完善推动装备制造业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机制,细化落实有关推进措施。

  (二)加大政策供给。推动装备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等政策落地见效。强化链主企业推进产业链发展的主导领航作用,以市场化机制提出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服务需求,适时出台新的增量政策,引导各类政策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集聚,促进政策与产业链发展同向发力。

  (三)优化人才服务。进一步用好省“双千计划”等人才培养计划,利用江西省人才相关政策吸引和培育一批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在赣创新创业。深化工程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释放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合理、结构优化、素质优良、创新能力突出的工程技术人才队伍。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支持省内外高校与装备制造业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设立博士后工作站,鼓励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活动,提升企业人才层次。

  行动方案(2023-2026年)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竞争力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全省新能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工作思路。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现代化产业链为目标,以锂电、光伏行业为重点,跟踪培育未来新能源行业,持续延链补链强链,优化产业结构,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增强全省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大力实施新能源产业链链长制,进一步补链延链强链,巩固夯实产业基础,快速推进产业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迈进,培育壮大上饶、宜春、新余等先进制造业集群作为支撑,擦亮江西产业崛起新名片,打造全国领先、全球有重要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地。

  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到2026年,全省新能源产业链营业收入力争达到7000亿元,其中,锂电产业链营业收入超过3500亿元、力争达到4500亿元;光伏产业链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力争达到2500亿元。氢能、钠离子电池、其他新型储能产业化发展初具规模。

  产业链条不断完善。锂等关键资源供给保障更加安全有效。制造环节,长板优势更加巩固、短板弱项趋于减少、协同发展取得实效,形成优势突出、相对均衡、关联合作的发展格局。应用规模、范围和领域大幅拓展。产业集群发展成效明显,集聚效应大幅提升。

  创新能力大幅提升。锂资源采选、锂电池关键材料、锂资源及锂电池综合回收利用、晶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等领域创新研发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力争在固态电池、新一代高效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前沿技术研发产业化上取得突破,加快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研发创新体系。

  制造能力显著增强。动力和储能锂电池、高效光伏电池组件等先进产能扩大释放,推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和新兴产业倍增项目实施;建成一批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建设一批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开发绿色产品。

  龙头引领有效发挥。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3年内新增5家产值超百亿的行业领军企业,10家左右超50亿元的骨干型企业。重点龙头骨干企业整合资源、技术创新、行业引领、产业协同等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一)锂电产业链。引导各地合理有序布局锂电产业,促进产业链协同配套,防止内部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区域布局上,重点打造宜春、新余赣西锂电产业发展核心区,创建全国领先的锂电制造业先进集群;支持赣州、南昌、上饶、抚州、九江、萍乡等地依托基础禀赋,培育发展各具特色优势的锂电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全省“核心引领,四面开花”的发展格局。在产业环节上,重点提升锂资源开发和锂电池生产制造能力,巩固提升锂盐、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铜箔等材料及电池回收领域优势,补齐正极材料、锂电设备、储能应用等环节短板。

  (二)光伏制造产业链。全力打造上饶光伏先进制造业集群,依托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发挥链主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发展大尺寸硅片技术、推动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太阳能电池等N型高效电池及组件大规模产业化,进一步提升我省硅片、电池片、组件优势产能规模。加快补链延链强链,强化多点布局,以新余、赣州、宜春、南昌、抚州等设区市为重点,加大“专精特新”企业的的支持培育力度,引进异质结(HJT)等N型高效电池和组件项目,进一步扩大先进产能,提高产品附加值。

  (三)其他新能源产业链。氢能(氢燃料电池)。以九江、吉安、南昌、赣州为重点,引进行业重点企业,加强电堆、双极板、膜材料、催化剂等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究,开展绿氢制取、储氢产品等研发攻关,推进加氢站建设。

  钠离子电池。支持龙头骨干企业聚焦降低电池成本和提高安全性,发展与锂离子电池原理、体系相近的钠离子电池,加强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等材料研究,加快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

  其他新型储能。依托钒资源优势和省内龙头骨干企业,支持宜春、赣州发展全钒液流电池、锌铁液流电池等液流电池产品,提高能量效率、降低使用成本、推动规模应用。依托省内铅蓄电池龙头骨干企业,发展适用于大规模储能的新型铅炭电池。推动超级电容、压缩空气储能等其他新型储能技术研发及产业化突破。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融通资金链,畅通人才链,提升政策链,着力构建和优化“五链”融合的产业发展良好环境,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树牢“项目为王”理念,不断完善项目服务机制,强化对储备的拟建和在建重大项目的调度服务,推动项目加快建设,持续扩大先进产能。用好用足省级工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大力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产业重大项目。2

  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根据不同细分产业链各环节实际情况,锻长板、补短板、建新板,不断延链补链强链。跟踪行业重点企业产业布局和投资动态,及时更新完善“四图五清单”、产业招商册等资料,引导各地创新招商方式,推进产业链招商、产业生态招商。发挥龙头企业整合能力,围绕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需求,大力引进配套关联企业。紧盯薄弱领域环节,精准开展补充式、填空式招商。

  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突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营造激发创新的良好环境,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研究、前沿创新。积极鼓励龙头企业联合相关机构推动组建新能源领域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用好国家光伏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现有科技创新平台。推进省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重点支持省内锂电、光伏等新能源企业重大技术研发产业化项目。2

  推进基础能力建设。切实发挥好锂产业、光伏产业